「攝影師與電影」:攝影師,不只是攝影機!
1.前製時期:
→劇本確認後→導演、攝影與美術可能都會提出對於劇本裡場景的想像或看法→在場景確認後,攝影師會先問美術與導演想要做怎樣的改變與設計,因為攝影師必須要利用這樣的設計與劇本中的情境、意涵、故事來與導演討論運鏡、構圖鏡頭設計;同時攝影師也要與燈光師討論劇本中光感,光源、燈光器材的使用、設計與風格。攝影師更要決定怎樣的故事用怎樣的攝影機、用多少的鏡頭。而這攝影機與鏡頭的性能,也會影響到攝影師的構圖、運鏡、打光的設計。
2.拍片現場:
攝影師要確認導演與演員的走位及劇情與自己鏡頭及運鏡的關係並設計、同時跟燈光師並肩合作來討論執行現場的打光問題、注意美術設計的道具擺設與意義(有時攝影師會將美術所setting的道具拿來做為設計鏡頭的方法之一)、要跟場務溝通場務器材要怎麼下,下多少,怎麼使用在鏡頭中...
3.後製
導演進入剪接調光階段時,攝影師會盡量給予影像上電影光與色感關於情境考量、故事考量、意義考量上的建議。
攝影師,不只是攝影機。
這是電影攝影師偉大辛苦的地方喔!
(圖中藍衣人:糖化老爸 攝影師│黃仁宏)